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轻松配资炒股,曹操平定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是四川的门户,曹操的到来让蜀中的刘备倍感威胁。刘备明白,如果不夺回汉中,自己在蜀地的立足就十分危险,因此出兵汉中几乎成了必然选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再次东征孙权,刘备阵营看准时机,在谋士法正的建议下,决定趁虚进攻汉中。
虽然汉中兵力空虚,但要攻下来却并不容易。原因有二:一是汉中四周山地险峻,易守难攻;二是汉中地势四通八达,交通要道密集,守军随时可能得到援助。
刘备的选择其实并不多。进入汉中的道路有两条:金牛道和米仓道。米仓道异常艰险,几乎难以通行,刘备实际上只能走金牛道。而金牛道与关中进入蜀地的陈仓道相接,两条路交汇后向东就是汉中西大门——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要,若刘备久攻不下,而曹操大军从陈仓道赶来,便会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极为凶险。
为化解风险,刘备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他派张飞、马超、吴兰率军向武都方向佯动,不仅牵制武都的曹军,还切断其与汉中的联系,并掩护主力侧翼。果然,曹操派曹洪、曹休迎击,企图将武都与汉中连成一线。次年正月,曹洪采纳曹休的建议,率虎豹骑突袭吴兰,虽小胜一场,却被张飞、马超阻拦,难以深入。此举虽让吴兰战败,但刘备主力的安全得以保障。
展开剩余67%然而,阳平关确实难以攻下。刘备在此受阻整整一年。直到诸葛亮在后方不断输送兵力物资,刘备才从阳平关南侧的山地发动强攻,最终夺取了关键制高点——定军山。
定军山一失,刘备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汉中的防御体系依赖外围山地,一旦突破,盆地内部便无险可守。按理说,刘备此时完全可以分兵攻占汉中各县,但他却选择按兵不动,守在定军山,似乎主动放弃良机。
这背后正是刘备的用心所在。要彻底掌控汉中,必须完全封锁与关中相连的五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西城道。但这样做有三个弊端:
1. 夏侯渊的主力尚存,刘备难免陷入苦战;
2. 汉中盆地面积不小,分兵守五路会削弱刘备对夏侯渊的兵力优势;
3. 在未能歼灭夏侯渊的情况下就去夺要隘,反而会把战争变成拼死消耗的决战,而刘备兵力并不足以支撑。
因此,刘备故意守在定军山,诱使夏侯渊主动来攻。这样一来,不仅能集中兵力作战,还能避免曹军转守待援。果然,夏侯渊见刘备不进反守,便亲自率兵与张郃从两面夹击定军山。刘备趁机抓住其分兵破绽,佯攻张郃、集中兵力突击,最终一举斩杀夏侯渊,大破曹军。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并未借势扩大战果,而是再次收敛锋芒,转入防守。这一看似保守的举动,却更加显示他的高明。
夏侯渊被杀后,曹操本人亲自率大军驰援汉中。刘备清楚,在曹操抵达之前,自己不能冒进。若贸然攻城夺地,容易暴露在多条道路的包围风险之下。与其如此,不如凭险据守,立于不败。刘备在阳平关、定军山一线坚守,确保了侧翼与后路安全。曹操若强攻,必然付出极大代价;若僵持不下,则被迫消耗时间。而时间正是曹操最缺的:一边要提防东吴进攻,一边又在筹划篡汉,不可能久留汉中。
刘备对此胸有成竹,他甚至当着部下说道:“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得汉川。”果然,不久后曹操自知难以取胜,发出了“鸡肋”的叹息,最终撤军。汉中之战以刘备获胜而告终。
这场战争展示了刘备独特的谋略。他没有急于占领所有要地,而是只掌握最关键的几个点,通过牵制、诱敌、集中优势兵力,逐步瓦解曹军。尤其是“先稳后攻、以退为进”的战法,使他在兵力劣势下逆转战局。
刘备夺取汉中轻松配资炒股,不仅为蜀汉奠定了战略基础,也成为战争史上“空间夺取战”的经典范例。
发布于:天津市仁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