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配资炒股
时值盛夏,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观众参观深圳科学技术馆的热情。这个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大飞船”,已经成为深圳一张标识性的科技文化名片。不久前在深圳科学技术馆举行的一场重要活动中,更是“星光璀璨”。查尔斯·李波、陈和生、高文、杨学明等一批知名科学家齐聚。新老朋友们热情打着招呼,共同见证一个重要时刻: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
科学联盟成立大会
作为“主角”之一的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不仅在原始创新策源上被寄予厚望,也承担了改写产业版图的使命。
手握科学IP,主打科学城概念的光明,如何让产业实现“叫好”又“叫座”?
对于光明科学城而言,产业要“叫好”的根基正是在于科学带来的创新力量。
目前,光明科学城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和材料基因组两个谱仪建成启用;鹏城云脑Ⅲ、深圳超算二期、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加快建设。此外,还布局了11个前沿交叉平台,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高校,以及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两所广东省实验室。
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科研是长期工程,但“沿途下蛋”可将阶段性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产业。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激光技术是前沿科学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推手。深圳超导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将大力推动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先进科学仪器的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说。
数据显示,光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科学城建设之前2017年的85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1700亿元,实现了翻番。
目前,光明区按照深圳产业布局,正加快打造“3+3+1”产业集群,包括全市统筹布局的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等3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1个合成生物未来产业集群。
在新一轮产业竞逐中,光明这片创新热土能否成为新产业高地?能否涌出更多出类拔萃的初创企业、引领潮头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的大而强?能否开拓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开辟具有爆发力的产业新赛道?
这些都有赖于能否更好跨越从科研到产业这个坎,架起畅通的转化桥梁。
光明科学城的产业范式变革,正得到更高层次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励。
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要求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卫光生命科学园
在贡献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学研用新模式,被纳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8条经验后,光明科学城能否再下一城,从而不断提升产业“上座率”?
有些已经开展的探索值得关注。作为广东省实验室的深圳湾实验室,正在通过机制改革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在这里,技术团队最高可拿到转化收益85%的奖励。按照规定,“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科技成果以及职务作品的完成人,除依法享有发明权、发现权、署名权、获奖权等权利外,实验室可依据实验室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奖励”。
7月4日,第二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技成果对接会如期举行,100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光明区与中山大学还签署合作协议,将携手打造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环大学科技创新区”。
正如巍峨山下,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两座城的”握手”,共同托举起一座方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科研和产业的紧密握手,机制创新、生态构建、长期主义的突破与坚守,也正引领光明科学城探索一条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科学城路径。
◎
——专家观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
叫好到叫座的关键桥梁就是
从科技到产业的转化
“叫好到叫座之间有个关键桥梁,也就是从科技到产业转化的通道要搭建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指出。
他表示,深圳科技创新的“密码”之一就是其独特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即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光明科学城已经有不少科研设施、创新平台。通过汇聚科研机构和行业内头部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共同体,可以使产业和科研形成有效整体,进一步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同时,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更多中试、熟化等转化平台,培育更多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理人等专业机构、人才,不断畅通科技产业融通的桥梁,打造科技成果的转化高地。
在汪云兴看来,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需要变革产业范式,“要打破西方漫长的产业变革线性模式,探索新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注重产业对创新的逆向牵引作用,形成非线性的产业模式,让创新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紧密衔接,从而提升整体创新效能。”
“在国内四个科学城中,光明科学城起步最晚,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光明科学城不仅是深圳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的。所以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的辐射范围必然要在更大空间和周期内体现,‘打粮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要从更大空间尺度、更长时间周期去看光明科学城的发展成果。”汪云兴用了“多点耐心,给点信心”8个字,“光明一定光明!”
撰文:南方+记者 柳艳
仁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